游戏沉浸感的心理学概念

当我们说到一款好游戏时,我们经常提到“沉浸感”这个词。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怎么才能增加游戏沉浸感?问 5 个人,你可能会得到 10 种观点,但心理学家早在几十年前就一直在研究各种媒体的沉浸感,所以他们也许能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只是,他们并不称我们所谓的“沉浸感”为“沉浸感”,他们称之为“临场感”,后者听起来显然不如前者那么酷。至于我们如何感知媒体,研究者已经鉴定了若干种临场感,但我认为最接近玩家所谓的“沉浸感”的是其中的空间临场感。

简单地说,空间临场感通常被定义为“当媒体用户把媒体内容被当作‘真实的’东西来感知时,媒体用户就会感觉自己在空间意义上,置身于这个媒体环境中”;这种感觉就是空间临场感。也就是说,当用户开始感觉自己就是游戏所创造的世界中的“那里”时,游戏(或任何其他媒体,如书籍或电影)就使玩家产生一种空间临场感。处于沉浸感中的人往往只考虑在虚拟世界的情境中是合情合理的选择。例如,沉浸于《荒野大镖客》的玩家更可能选择在游戏中显得合理的旅行方式,如坐驿站的马车,而不是选择菜单栏中的快速旅行,因为后者脱离了游戏情境。对媒体沉浸得越深的玩家就越喜欢前者。

空间临场感(沉浸感)的理论

为什么会这样?那么使玩家觉得自己生存在现实世界背后的游戏怎么样呢?理论是很丰富的,但几年以前,Werner Wirth 等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已经通过研究总结出一套统一的理论。如下图所示:

x20150719hydbk05

我们只看与玩家最相关的部分。

基本上,Wirth 等人的理念认为,空间临场感的发生要经过三个步骤:

1、玩家在头脑中形成游戏展示给他们的世界或空间的影象。

2、玩家开始以这种基于媒体的空间(游戏世界)作为自己“在”哪里的参考点。

3、获益!

所以,基本上这个过程始,玩家通过各种线索(例如图像、移动、声音,等等)形成游戏虚拟的空间的心理模型和对他们能感受到的这个世界的假设。一旦对游戏世界的心理模型产生,玩家就必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判断,自己是否感觉到自己当前是处于想象中的世界还是真实的世界。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判断不一定是有意识的,不一定要经过大脑前额皮质(译注:前额皮质是决定包括语言、社交行为和决策等复杂思考和行为的关键部分)的作用。玩家可以是无意识地、悄悄地、不断地进入和退出这个心理模型。

研究人员已经对这两个步骤的发生进行广泛的研究,但我认为出于我们的目的,我们不妨直接跳到他们发现的能促进这些步骤产生和创造沉浸感的媒体(游戏)和人(玩家)的特性。

导致空间临场感的游戏特性

促进沉浸感的游戏特性大概可以分成两类:一类负责创造游戏环境的丰富的心理模型,另一类负责创造游戏环境中的事物之间的一致性。

我们先理解一下所谓的“丰富”的概念。以下几点虽不详细,但都与“丰富”有关:

1、感觉信息的渠道多。

2、感觉信息的完整。

3、对认知要求高的环境。

4、生动的和有趣的叙述、情节或故事。

“感觉信息的渠道多”意味着感官信息的生效是一前一后的,联系得非常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沉浸感就会更强。例如,一只鸟飞过头顶,很好;如果能听到它的叫声就更好了。在这里,3D 可能也有重要作用,我们都知道视觉革命是空间临场感的新时代的先导。

《荒野大镖客》具有很强的沉浸感,部分是因为许多东西都是紧密地生效的,不需要玩家费太多想象力去填补空隙。
《荒野大镖客》具有很强的沉浸感,部分是因为许多东西都是紧密地生效的,不需要玩家费太多想象力去填补空隙。

“感觉信息的完整”意味着玩家对游戏世界形成的心理模型是非常完整的,没有太多需要玩家填补的空白。抽象和自圆其说(例如,玩家看到小镇里一个人也没有,就猜想是因为瘟疫)是沉浸感的大敌。《刺客信条 2》的沉浸感很强,是因为它的小镇到处是人,而且这些人都在做着真正的人会做的事。熟悉的环境使玩家可以轻松地填补空白,而不需要跳出游戏世界思考。很多人都知道西大荒是什么样的,《荒野大镖客》以它为原型构建世界,极大地促进临场沉浸感。

“对认知要求高的环境”是指,玩家必须运用大量脑力资源来专注于游戏中发生的事。这对强化沉浸感是非常有益的,因为如果玩家的脑力都被分配给理解或探索游戏世界,那么玩家就不太会注意到游戏世界中可能让他们意识到“你是在玩游戏”的问题或缺陷。

最后,你会一直被“生动的和有趣的叙述、情节或故事”吸引着。事实上,这是书本创造沉浸感的唯一工具,而它对游戏也适用。好的故事除了把玩家的注意力吸引到游戏中,使游戏世界显得更加可信,也占用脑力资源。

说到与“一致性”有关的游戏特性,我们有:

1、游戏世界中没有不协调的视觉线索。

2、游戏世界中的行为是始终如一的。

3、游戏世界的表现是完整的。

4、与游戏世界的物品产生互动作用。

“游戏世界中没有不协调的视觉线索”是另一个促成空间临场感的前提。如果我们讨论电影中的这个概念,我会举这样的一个例子:原本可信的场景中突然出现一个长杆话筒。这就必然使观众反应过来“哦,这只是游戏。”不和谐的东西还包括 HUD、教程信息、敌人头顶上出现的伤害数值、成就提示、好友通知,等等。这就是为什么游戏内置广告对沉浸感的破坏那么大——看电影时,如果你发现 Adam Sandlar 的电影中植入 25 个广告,你还会专心想象你正在努力拯救人质吗?

严肃地说,谁会使用这种东西来做录音日记?
严肃地说,谁会使用这种东西来做录音日记?

“游戏世界中的行为是始终如一的”意味着,游戏世界中的角色、物品和其他东西的行为正如你所希望的那样发生。值得强调的另一点是,这些线索在整个体验中必须是合理的、一致的。这是为什么我会认为《生化奇兵》的录音日记破坏了原本非常强的沉浸感:谁会记录声音日记,把它分成 20 段,放在专用的磁带放音机里,然后叫玩家去各种公共场的角落里找这些片段呢?这不科学。

“游戏世界的表现是完整的”是指,关于你的游戏创造的虚拟世界的空间线索不能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这正是每一次玩家看到加载页面、教程或游戏菜单时出现的事。当这种事发生时,游戏世界简单就是消失了,而我们是不可能对不存在的东西产生沉浸感的。

“与游戏世界的物品产生互动作用”大概与上述的“丰富”类似,但我把它归类到“一致性”中,是因为它是给予玩家行动反馈的另一种方式,让玩家感觉环境的各个部分之间具有一致性。操作机器、与 NPC 对话和物理现象都使玩家觉得游戏世界的各个部分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湮灭》和《辐射 3》具有很强的沉浸感是因为它们允许玩家与几乎所有东西产生互动作用。
《湮灭》和《辐射 3》具有很强的沉浸感是因为它们允许玩家与几乎所有东西产生互动作用。

导致空间临场感的玩家特性

当然,玩家本身对其是否沉浸于游戏也是有一定影响的。有些人的空间能力就是更强,可以更快地形成更加生动的心理模型。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具有“全神贯注”特点的人能更快对某物着迷。

有时候玩家会产生主动的作用。有些玩家就是想相信幻觉,把自己的偏见导向接受“我就在那里”的假设。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会需要更少的证实信息来接受假设,更少的反驳信息来拒绝假设。这类似于“姑且相信”,也就是玩家为了好好玩游戏,主动忽略不合理的东西(游戏邦注:如打了敌方战士那么多子弹,对方居然还不死)。

其他研究人员还指出他们所谓的“介入感”的概念,它是指媒体用户渴望在信以为真的世界中活动,使之与自己的生活保持平行关系,根据他们自己的设计影响变化。对我而言,这似乎是对“有些人喜欢角色扮演”的过度说法,这会直接导致更深的沉浸感。

任何玩家都可以举出突然中断他们的沉浸感的例子。心理学家已经研究、分类了很多例子。但这不是说,所有游戏都应该力求沉浸感。我认为在所有媒体中,游戏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沉浸感,游戏仍然可能是好游戏,有些游戏甚至因为没有沉浸感才成为好游戏。但这是件好事,意味着游戏设计师可以用很多种方式来创造优秀的艺术品。

(作者:Jamie Madigan 编译:gamerboom.com)

有问题和想法?与数字诗人讨论、交流,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意见。

赞赏
小即
小即
继续
本文系数字叙事转载稿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转载旨在传播有价值的信息,您若发现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联系我们。

订阅

受欢迎的

相关文章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