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计算”、“数字人文”已过时,研究人员提出“计算人文”新框架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文计算或者说数字人文从数据资源构建到数据分析都出现了新的特征。南京农业大学的黄水清团队认为,在当前进入的新阶段,“人文计算”和“数字人文”的概念及其框架已不足以清楚表达该领域的活力和潜能,在研究范式迅猛转变的当下亟需新的术语来表达这一趋势。他们认为“计算人文”(Computing Humanities)这一表述能够胜任这一需求,并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黄水清在社会科学报《回归人文:从人文计算到计算人文》中对相关理念进行了简单介绍,其后团队在论文《计算人文的发展及展望》介绍了此项研究的成果。论文发表在 10 月出版的《科技情报研究》期刊上,作者为黄水清、刘浏和王东波。

根据论文的描述,人文计算在技术角度的不断推进不断促进着人文计算与技术领域乃至学科的不断交叉和融合,这使得人文计算回归到了以人文为对象、研究人文学科的问题、突出人文科学属性,不再仅仅是工具、方法,而已成长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论文写道,从人文计算到数字人文的表述变化,反映了研究者们对这一发展的思考。“前者以计算为中心语,后者以人文为中心语,体现出学者对于数字化资源和技术的认可,以及对于回归人文的探索。”

但是,论文指出,从人文计算到数字人文的表述的变化客观上并未带来研究范式的明显转变。因此,“学界亟待一种新的准确表述,以包容现有的资源领域、理论范畴和技术框架,并凝结成足以引领时代浪潮的概念范式。”而“计算人文”一词可以更恰当地描述和回答上述问题。论文写道:

“计算人文”强调了研究目标不仅应回归人文对象,更要回归人文问题。“计算人文”既强化了人文科学属性,又突出了计算人文科学已经不仅仅是工具、方法,而已成长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另外,研究团队还在论文中解释道,“计算人文”与“计算社会科学”在表述形式上一致,故而更恰当,也更符合规范。当需要应用于更具体的人文学科或领域时,计算人文还可以方便地细分和转换为“计算文学”“计算史学”“计算法学”等,有利于总括和统领计算人文各分支学科领域。

不过,论文也指出,立足于人文学科的计算人文还需关注人文学科自身的丰富内涵和广阔边界。“典籍、历史、文学、美术、音乐、电影乃至游戏均具备自洽的研究内涵,计算人文对于这些领域,在技术和方法角度具有一致性,在研究问题角度则需因地制宜。”论文写道。

此项研究提出的计算人文研究框架,是对该领域未来前景和潜力的展望。研究论文写道:

计算人文以数据资源为基础,人文计算与数字人文发展至今在数据资源方面成果繁盛,因此,足以支撑计算人文的资源需求;计算人文以计算技术作为手段,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性已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可以满足计算人文的技术需求。

计算人文以人文学科问题研究和解决为重心,兼顾文化成果的推广和普及,这将是计算人文未来发展中最值得期待的。在计算人文的框架下,能够形成一种从科研到科普再到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的人文学科研究新面貌,同时,具备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潜力,能为我国新时期人文学科发展乃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可期的发展助力。

研究人员强调,计算人文作为人文计算研究的延续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在人文学科的不同领域将会显现出不同特色与特点,准确把握不同领域计算人文的特点,明确其中技术方法的地位和作用,将为计算人文提供更加清晰的发展路径。

论文分别从数据资源构建、量化分析、内容挖掘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的普及与推广,尝试回答了计算人文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和价值。【数字叙事 维此】

有问题和想法?与数字诗人讨论、交流,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意见。

赞赏
本文系数字叙事原创(编译)内容,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商业目的,非商业转载须注明来源并加回链。

3 评论

  1. […] 运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把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专注于复杂和特出的单个作品,从而进行宏观的历史性和修辞学解读——这是“离经叛道”的文学批评家、斯坦福大学文学实验室的创办人弗朗哥·莫雷蒂提出的一种他称之为“远读”(Distantreading)的批评哲学和方法。那么,在人文计算时代,“远读”有过怎样的作为?在计算人文新时代,“远读”应该怎样发展?南京农业大学的黄水清团队在论文《计算人文的发展及展望》(《科技情报研究》2021 年 10 月)中作出了阐述。 […]

  2. […] 文学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拓展方法,进而构建计算文学的新范式?南京农业大学的黄水清团队在论文《计算人文的发展及展望》中提出了一些思路,如:通过主题模型获取作品的主题词语,基于词向量模型实现相似度计算,结合聚类模型获取文本主题聚合特征,利用 Seq2Seq 模型实现文本摘要生成或自动问答等。 […]

订阅

受欢迎的

相关文章
Related